聊城市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齐鲁人才 . 2020-12-23发布

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聊城市创新规模农场、就业工场“两场同建”,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完善“产业+就业”扶贫机制,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

因地制宜 发展规模农场

走进位于东昌府区郑家镇的农合亿沣蔬粮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一些贫困户正在大棚里打理蔬菜。他们既有时间照顾家庭,也不耽误种自家的地。

亿沣合作社在当地流转了200公顷土地,利用郑家镇的种植产业基础,建设蔬果种植基地;通过“超市+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推动当地家庭作坊式生产转向现代化农场生产,年创造收入近5000万元。“基地现有产业扶贫大棚50多个,通过采取‘项目分红+进场务工’措施,年带动帮扶贫困户1000余人次。我们在收入分配方面给予贫困户特殊的优惠,比如按产量分配的部分,普通承包户每公斤1.2元,贫困户每公斤1.6元;按销售比例分成的部分,基地多拿出10%的提成让利贫困户。”亿沣合作社理事长王广胜说。

在聊城市,规模农场已逐步成为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我市大力吸引工商资本到贫困地区流转土地,发展农作物规模种植、高效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同时,将扶贫产业项目与优质产业振兴项目有机衔接,围绕规模化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和蔬菜、畜禽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和现代农业示范园。

以需定建 布局就业工场

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欣苒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造型的毛绒拖鞋、巴掌大小的布艺小狗陆续走出国门、远销海外。这些产品出自潘书芳带领的农家姐妹之手。

60多岁的贫困户郎秀焕,穿行在车间里。她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久坐,只能干些打扫卫生的零散活儿。“每月能发1800元工资,我很满足了。”郎秀焕说。

潘书芳曾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几年前看到家乡有发展机遇,决心回乡投资建厂。如今,欣苒工艺品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就业工场,三分之一的工人来自贫困家庭。

建设就业工场,积极吸纳贫困户就业脱贫,是聊城市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我市坚持按需兴办、以产定建的原则,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吸引纺织、编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农村劳动力相对富余地区建设就业工场;根据困难劳动力自身状况和就业需求,采取直接投资建设或租赁厂房,“1+N”代加工、半成品带回家加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持企业吸纳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一户一人”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组织联建 促进产业联兴

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曾是一个靠天吃饭、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如今已发展成为村集体资产超800万元的富裕村。“我们村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有个好党支部。”村民耿付征说。

耿付征中专毕业后在外从事电脑维修工作。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乡有新的变化:蔬菜批发市场、高标准大棚、育苗场纷纷建了起来,村民不仅搬进了新楼房,而且口袋越来越鼓。转变的背后,是耿店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带头入股建市场、成立合作社,村里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赞,群众跟着党员干”的好风气。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耿付征决定回家接手父母的大棚。

实施“两场同建”,党建引领是关键。针对有些行政村“布局散、规模小、发展弱”的实际,我市有序推进党建联合体、发展融合体、生活共同体、乡村综合体一体化建设,尤其突出以组织联建促产业联兴。全市已建成759个党建联合体,覆盖了三分之二以上的行政村,并已由村村联合发展为村企联合、村居联合,由物理联合发展为化学融合。

“两场同建”,脱贫不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0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8.48亿元,建成“两场同建”项目91个,辐射带动8000余名困难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两场同建’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体推进。”市扶贫开发办主任王同章介绍,这一模式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激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酵母”效应以及探索形成个人和集体“双增收”模式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