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在2020年市政府部门“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简称“三民”活动)述职报告会上,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义瑛向全体市民作述职报告并回应了市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年度工作目标全面完成。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截至11月底,新增就业44.55万人,同比增长18.86%,城镇登记失业率3.02%,控制在4%以内;社保参保人数和待遇实现双提升,社保费减免缓政策惠及广大市场主体;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吸引双一流高校毕业生3316名,预计全年引进聚集各类人才25万人;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2.5万名劳动者追回各类经济损失3.2亿元;畅通民声倾听渠道,12333民生服务热线人工接听受理84.3万件。青岛市荣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和“促进就业城市”。
实施稳定扩大就业“四大行动”,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实施政策落实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压力,积极构建快研究、快落实、快见效的政策落实体系,全面落实《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6个政策性文件,全市没有发生群体性、行业性大规模失业现象,保持了就业形势趋稳向好、总体稳定。
实施援企稳岗行动。积极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作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通过“政策找企”“全程网办”方式,为7.6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19亿元,稳定岗位204.5万个。
实施就业帮扶行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新出台大学生落户就业新政,将“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扩展至专科学历毕业生和毕业学年度在校大学生。实施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计划,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3万人。实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计划、失业保险扩围政策,为7.4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7.3亿元、失业补助金2259.21万元、临时价格补贴8012.57万元。
实施创业扶持行动。通过扩大覆盖范围、降低申请门槛、提高贷款额度、合理展期等方式,全面提升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力度,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6亿元,惠及创业者和企业1661人/个。
社会保险“两增一降”,养老待遇增长和社保减免缓政策快速落地
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分别达到287.16万人、241.49万人和272.19万人,较去年末分别净增18.84万人、21.09万人和25.35万人。
稳步增加养老待遇。连续1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全市9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各项社保待遇实现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切实降低企业缴费负担。落实企业阶段性社保费减免缓三项措施,实施“政策找企”“不见面服务”,政策兑现由“等申报”变为“送上门”,为24.3万户市场主体减免社保费141.1亿元。
打造引才“四大亮点工程”,构建优良人才发展生态
品牌引才活动成果丰硕。首次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第二十届“蓝洽会”,达成对接意向86个。承办人社部“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搭建起青岛企业与全国优秀博士后人才合作“快车道”,博士后项目落地或达成合作意向近100个。融入人力资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助推我市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智力和优质创新创业资源深度参与青岛建设。
人才优惠政策力度空前。落实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为我市博士后设站(基地)单位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发放各类资助1.21亿元,同比增长44.6%;博士后出站(基地)留青率达到77%。全年发放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2.86亿元,发放硕博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费3.1亿元,发放高校毕业生小微企业就业补贴5671万元,惠及6.9万名青年人才在青创新创业。
技能人才培养产教深度融合。联手市教育局,整合双方资源优势,合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助力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实施“十百千万”工业互联网人才工程。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在全国率先打通线上线下培训补贴衔接政策,支持各类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对新录用人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全市开展各类补贴性培训13.2万人次,支出补贴资金9619.52万元。
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成效显著。开展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技能培训2.38万人,发放返乡入乡就业创业扶持资金3372.5万元,扶持3233人。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定向招募服务乡村基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人员助力乡村建设。推行乡镇专技人才“直评直聘”和基层高级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首次完成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509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319人。
实施“五率先两提速”综合措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探索五个率先工作机制。一是在副省级城市率先引入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第三方专家评价和职工满意度评价机制,促进评选的公平公正。二是在全省率先公布疫情防控期间相关劳动关系问题政策解读,降低疫情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冲击。三是在全国率先出台意见确立网络平台等新业态用工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法律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四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子劳动合同试点工作,营造诚信守法的用工生态。五是在全国率先打造新业态企业、商协会组织、上合示范区等行业性、区域性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联盟12家,促进中小企业自主预防和化解用工争议。
积极推动劳动仲裁提速增效。开展仲裁时效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仲裁办案制度改革,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构建联调工作站多元化调解平台,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8264件,其中调解结案11895件。
大力开展劳动执法提速攻坚。开展根治欠薪行动,建立手机举报、有奖举报、政媒联动、一案多查、失信惩戒等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715件。
创新惠企利民“五项举措”,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
创新解决企业复工复产用工难问题。围绕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用工荒问题,建立“点对点”企业用工定制运输服务平台,为我市300余家企业接运复工人员4.5万人。建立基层包片联络制度,为需求50人以上“四上企业”解决用工4.5万人。组织搭建“线上调剂员工”“网络共享线上用工”“共享小技师”三个平台,实现企业临时用工需求与灵活务工人员、三产闲置人员无缝对接。为海尔、海信、一汽物流等267家企业组织2951名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
创新人社政策“云课堂”宣讲品牌。借助“青岛企业之家”微信直播平台,面向各类企业和商协会,常态化推进人社政策法规“云课堂”在线宣讲。目前已开展19期,培训30.53万人次,解答问题2033个,有力助推人社政策滴灌到企业最需要处。
创新推动胶东五市人社服务一体化。推动建立胶东五市人社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工伤鉴定互认、待遇资格认证、就业创业事项秒批等人社服务一体化办理,促进人力资源在胶东五市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联盟建设模式被省市领导肯定,并在省会和鲁南都市圈推广。
创新打造智慧社保经办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不见面”社保服务方式,185项养老、工伤、失业保险业务实现网上办理,网办率达98%以上,其中秒批业务占50%以上,社保缴费、资格认证等60余项业务实现“指尖”办理。持续优化全国首创的社会保险待遇大数据认证平台,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大数据静默认证率提升至93.9%,全市203万社保待遇领取人员享受“零打扰”认证。疫情期间全省首创“智能+远程”劳动能力鉴定新模式,为81名危重病职工提供足不出户的鉴定。
创新开展便捷高效的人社云服务。举办线上“春风行动”、农民工网络招聘大集、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季,开展“365天不落幕”的线上招聘活动,为1.8万家企业发布岗位需求39.6万人次。依托青岛人才网“招聘e站”,举办线上专场招聘59场,为5500余家(次)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9.6万余个。举办“青岛招才引智名校行”线上专场招聘会,对120余所“双一流”高校和69所省内高校发布招聘信息。与智联招聘等机构合作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空中直播”活动,68.4万人实时在线观看互动。
去年的“三民”活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164条,已全部按期办理。今年“三我”活动收到市民意见建议291条,主要涉及社保、就业、人才、维权等工作,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胡义瑛在述职中表示,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就是我们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倒逼改进提升服务的着力点,我们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行业开展“树新风、当先锋,做人民群众满意的人社工作者”活动,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支持企业干、围着群众转”的服务意识和理念,实施工作流程再造,提高政务决策、运行、服务、落实效率,倾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自身工作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比如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仍然存在,社保收支压力加剧,人才市场活力激发和释放不足等,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2021年的元旦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进入了农民工发放薪资的高峰期,针对广大农民工们特别关心的欠薪问题,胡义瑛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欠薪治理,我们对拖欠农民工薪资的积案进行了清底摸排,建立台账,跟踪督办。与此同时,我们畅通了举报投诉的渠道,建立了拖欠农民工薪资快速仲裁的机制。还采取了农民工欠薪冬季专项攻坚行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