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整版齐鲁人才网创始人专访 点击查看全是干货
齐鲁人才 . 2018-10-26发布

半个月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督察《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落实情况的通知。山东有如何吃到这“1亿人口增量”的大蛋糕?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山东如何招才引才?山东真的缺乏人才吗?高铁开通对山东人才流失和引进又会产生哪些影响?人才大数据为你揭示了硬币的另一面。

  抢人抢出个县级市?告别简单粗暴,济南要“精确制导”

  今年10月,齐鲁人才网在创业18年后,将总部迁至济南高新区(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目前,齐鲁人才网设在莱芜的销售部门已整体搬迁至汉峪金谷。

  这个细节,某种意义来说,也是莱芜这个地级市的人才被吸纳进济南这个“先行区”高速转动的发动机的一个脚注。

  作为一家深耕山东本土的在线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目前积累了670万求职者信息和29.5万企业招工信息,其中民企占到73.01%,业务覆盖山东17地市140个县区以及省内132所本专科高校。齐鲁人才网的研发和产品部门设在北京和上海,销售部门则设在莱芜,原因是莱芜的人力和租金成本低,但现在,济南给出的让人心动的税收返还政策让这家企业“用脚投票”。

  更何况,在现如今人才争夺最为激烈的省会城市“插上一脚”,对于一家人力资源企业而言,不光能更近地倾听到来自一线的“隆隆炮声”,正是风云际会在此时。

  设在汉峪金谷的这个人力资源园区是济南市三个人力资源产业园区之一,于2017年10月揭牌。而去年这个时间节点,正是成都、南京、武汉、西安等相继发动抢人大战,硝烟弥漫之时。

1.jpg

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份2017年卷入抢人大战的十几家重点城市的新增人口数量。最大的赢家西安,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地级市的人口。看似庞大的人口增量里,究竟哪些是这座城市急缺的、真正需要的人才呢?

  比如,齐鲁人才网大数据平台分析了山东每个市所需的人才结构,结果显示,山东人才学历以专科为主,企业其实不需要人才高消费。

  这也是济南市要撬动人力资源产业的目的,要改变以往政府或企业招人定位相对不准的问题,引进人才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型。

  作为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济南市高新区注册企业约4万余家,今年注册新增有望突破一万家,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平均在24000人左右。

  济南市高新区给这个园区定下两个目标:一期要引进50家专业机构;二期要引进100家企业,服务就业10万人。

  目前,济南高新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2000余人,引进和培养的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人、科技部创新人才、省“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人数逐年递增,高层次人才数量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你速度快,但别人踩的油门更足。

  人才流入第一大省的广东某市负责人才引进的部门进京抢人的故事听起来就像一部“谍战片”,针对本市急缺的人才,专门派人员“下沉”到清华大学研究生宿舍,调查走访,精确到哪个专业的哪位研究生是自己需要的人才,然后严防死守做工作,直到签下“订单”。

  就在半个月前,发改委发布了关于督察《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落实情况的通知。在发改委的表述中,这1亿增量人口,主要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主要面对的还是那些对外来人口有吸引力,且人口规模还不太大的省会城市。

  这在本已经硝烟弥漫的城市竞争,又加了一把火。

  1亿人口是个什么概念?超过欧洲人口排名第二的德国8167万人口,接近日本1.2亿的人口总量。这意味着中国的省会城市,未来将新增一个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

  哪些省会城市能吃到这“1亿人口增量”红利呢?

  山东人才政策要“北引南截”

  2018年4月,山东省出台《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从青岛、济南,到三四线城市聊城、德州、威海、莱芜、泰安、潍坊、济宁、枣庄、临沂等地纷纷出台措施,大多都将学历落户最低限制在本科。而山东的邻居河北门槛更低,省会城市石家庄允许大专及以上的毕业生凭身份证、毕业证直接落户,张家口、保定、唐山、邢台、承德等近十个城市也公布了引才计划。

  各地在制定政策时,不知思考过这些问题没有:孔雀东南飞,到底飞走了多少?飞到哪里去?他们飞走的原因是什么?哪里的人才又流向山东?山东吸引人才的优势又是什么?这对山东制定引才机制有什么帮助?这些信息对山东制定“精准制导”的人才政策不可或缺。

  在齐鲁人才网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上,清晰地展现出一条山东省人才流动轨迹。长期以来,山东省人才流出前五个省市,是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来山东的外地人,最多的是黑龙江,其次是河南、河北、吉林、辽宁。

2.png

3.png

  齐鲁人才网的就业大数据颗粒度能够精细到山东每个区县的岗位发布量,能分析出山东17地市之间的人才迁徙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山东85%的求职者是在省内流动的,从这个山东17地市人才流动路线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区域中心城市的吸附能力。

4.png

  “针对这种状况,山东人才政策要‘北引南截’,要加大对于东北、河南、河北地区的人才引进;同时要制定针对性政策,把流向北京、江苏、广东的人留住,增加山东人才总量。”齐鲁人才网创始人吴强说。

  山东应该加快建设西向的高铁线路,吸引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的人才来就业。同时打通跨渤海海峡的海底隧道,加大对东北地区的人才的吸引。

  现在,正是面向2019届毕业生的秋招宣讲会高峰期,高校成为各大企业抢夺人才的主战场。最近这一个月,齐鲁人才网收集了11.25万条宣讲会信息,通过网站平台数据分析发现,到山东各高校召开宣讲会的企业,有46.1%是山东省内企业,53.9%来自省外企业,省外抢人的企业多于省内企业,可见山东本土企业对于本省人才的抢夺力度还不够。

  从准一线到二三四线城市都在抢人,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在吴强看来,吸引人才要靠产业聚集,而不是送钱送户口。去年,西安的房价因为凭空多出一个地市级人口,比人才新政出台前高出很多,这从西安房地产行业用工量增加就能看出苗头来。

  吴强认为,这样的人才新政客观上只是促进了房地产业,消化存量房。户口,西安有济南也有,一个地区要吸引人才,“送户口”“送房补”不是核心竞争力,关键靠产业,要为创业者、投资者提供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吸引创业者、投资者到你这里创业,才能吸引就业。一个城市的工资水平高,生活环境不错,产业结构符合个人定位和发展,就能吸引来人。山东要重点发展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是人才的蓄水池。建好了蓄水池,才有了人才溢出的可能。

  而广东、浙江在高新产业上领先,其实就是华为、腾讯、阿里等人才驱动型企业的成功。

  人才被“冻”在大国企,搞活人才一定要“破冰”

  不过,作为中国人口第二大省的山东真的缺人才吗?来自齐鲁人才网的数据揭示了硬币的另一面。

5.png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山东私营企业人员流动性最大,国企的跳槽人数占比不到10%。对于这个大数据分析结果,吴强说,山东其实不缺人才,山东的人才大量“冻结”在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里。

  吴强的经历也佐证了这一点。1992年,吴强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莱钢。他在莱钢待了7年,1999年辞职创业。莱钢聚集了相当多人才,与他同时代的上世纪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每天待在办公室闲得无聊,又不敢跳槽,因为习惯这种节奏了,思维也冻结了。

6.png

  “只有把‘安乐窝’打破,才会倒逼这些人出来面对市场。”吴强说,一个僵尸企业破产,一下能“释放”出好几万人,不光能释放大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还能释放大量成熟的产业工人。

  这些产业工人也是山东缺乏的劳动力。位于沂水的青援食品有限公司、恒泰纺织是齐鲁人才网的会员单位,这两家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原以为在山区办厂好招人,谁知年轻人都出去了。现在,青援的生产线上的工人都是45岁—60岁之间的工人。

  “搞活人才一定要‘破冰’,人才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吴强说,用工荒存在多年了,有些人呆在国企宁愿吃闲饭,也不想出去,必须要加速国企人才的流动性,要打破人才被冻结在国企的僵局,不把这块动力释放出来,新旧动能就无法转换。这需要改革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