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有55家工业企业需要搬迁。在李沧区楼山街道辖区内,青岛钢铁、青岛碱业等企业在过去一年内陆续搬出主城区,多达1419名国企职工转岗分流。为更好地促进分流职工再就业,楼山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就业攻坚战中。
“绿色通道”解燃眉之急
楼山街道人社中心主任江福亮介绍说,从2016年1月起,青岛钢铁的分流职工纷纷涌入办事大厅办理失业登记、申领失业金手续,平时安静的办事大厅一下子人声鼎沸,办事群众排起了长龙。
江福亮一边向上级求援,一边开辟“绿色通道”。在原有窗口基础上,增设专用窗口,增加人手,延长工作时间;同时,采用办理失业证与提交失业金申请手续“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帮助分流职工办好相关手续,确保分流职工随到随办、即到即办。
所有窗口工作人员牺牲休息时间,坚守工作岗位,做到只要还有一位分流职工等待办事,就绝不下班。此外,楼山街道人社中心还在办事大厅设立休息区,开放茶水间,让等待的分流职工有座位坐、有水喝。据了解,在分流职工办理失业登记和申请失业金期间,楼山街道人社中心未发生一起投诉、上访事件。
在摸底过程中,楼山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发现,部分分流职工就业意愿与市场严重脱节,普遍存在焦虑、迷茫心态,心理落差大。对此,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楼山街道人社中心的一些工作人员扮演起“心理疏导员”的角色。
协理员王春芳今年49岁,1999年曾经从某区属企业下岗,熟知分流职工的心理,便热心充当“知心大姐”。她从自己下岗后在李村步行街帮人修皮鞋的经历谈起,结合多年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经验心得,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循循善诱,帮助分流职工重树信心,坚定目标,把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以全新的观念择业、就业、创业。
“精准帮扶”促转岗就业
分流职工普遍年龄偏大,技术工种单一,就业意向千差万别。对此,楼山街道人社中心将“精准帮扶”作为工作方向,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做帮扶方案,开展定向培训,细化岗位推介开发,切实做到应帮尽帮、应帮快帮。
郭学良今年47岁,此前在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整整工作了28年。郭学良说,虽然在厂里从事的是钳工工作,可实际做的“不过是扳上扳下的简单活”。
楼山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胡敬琳详细了解了他的情况,建议他先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就这样,郭学良报名参加了维修电工培训班,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他拿到了电工职业资格五级证书,并顺利地在青岛连群物业公司找到了一份电工维修的工作。
楼山街道保障中心不但组织了100余人的电工、焊工培训班,而且为女性分流职工组织了育婴师、咖啡师、茶艺师等培训班。此外,该中心还联系了李沧区家庭服务业就业广场,举办就业创业培训班,安排了家政服务、保健按摩等课程。
王春芳介绍说,除了技能培训帮助转岗外,楼山街道人社中心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定向推荐分流职工就业。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组织了50余名分流职工参加面试,其中十多人实现就业;多次邀请红太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到街道、社区现场招聘,30余名分流职工实现就业。据统计,2016年以来,楼山街道辖区已有430名分流职工重新找到了工作。
“典型推介”点燃创业梦想
2016年7月,位于楼山街道辖区内的青岛市李沧区去产能分流职工创业孵化基地正式挂牌。楼山街道人社中心充分借助这一有力条件,大力开展创业扶持活动,先后组织了50余名分流职工参加创业辅导活动,收集门槛低的创业项目10余个,并在创业推介会上推荐给分流职工。
为更好地帮助分流职工创业,楼山街道人社中心还开通了微信管家平台,3位工作人员轮流担任创业“管家”,将有创业意向的分流职工拉进微信群,及时解答分流职工的疑问,发布政策信息、创业项目。此外,负责创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每月都会走访创业孵化基地,为分流职工集中申报创业补贴。
今年49岁的张锡德是青岛碱业的一名分流职工。他参加创业培训班之后,萌发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在街道人社中心的帮助下,张锡德创办了聚菜坊快餐店。目前,他的餐馆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已带动6人就业,每天营业额达到3000多元。作为分流职工的创业典型,张锡德在全区分流职工创业推介会上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他说:“只要肯努力,找准方向,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路会越走越宽,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未来,们要通过大力宣传创业典型自立自强的事迹,请更多的当事人现身说法,使分流职工树立起敢于拼搏创业的信心,将创业不灭的火炬依次传递,点燃越来越多创业者的创业梦。”江福亮最后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