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宣讲会来了一二十人,95后大学生慢就业更重质量
齐鲁人才 . 2016-11-18发布

11月份是校园招聘的火热季节,但记者观察,不少高校宣讲会现场,前来投递简历的学生只有三四十人,甚至有的只有一二十人。据了解,在就业选择上,很多“95后”大学生并不需要“保底工作”,由于生存压力较小,不少应届大学生 “并不担心就业”, 更加注重个人投资和兴趣发展,主张“慢就业”。教育专家表示,就业不应该统一节点统一行动,大学生就业不能只看速度和数量,要看就业的质量。

21场宣讲会

平均每场才三四十人

每年秋季开学后,一般是校园招聘季,尤其是11月份,用人单位涌进高校招揽人才。15日,山东大学有21场校园宣讲会,算是开学以来宣讲会较多的一天。但齐鲁晚报记者观察,校园宣讲现场并没有出现学生投递简历的火爆场面,平均每场宣讲会参与的学生在30人左右,最少的只有一二十人。

下午,在山东大学知新楼思源报告厅的就业宣讲会上,500人左右的报告厅,只零零散散地坐了三四十人。“没想到学生这么少,”负责招聘的企业工作人员不解。不仅如此,在不少招聘企业的工作人员眼中,现在的大学生非常“任性”,“按照正常情况,大部分学生应该带着求职简历过来,宣讲会结束后进行投递,但很多学生听得不满意就直接离席而去。”

并且,记者从现场签到的人数名单中发现,来自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等的学生能占到三分之一。下午,在山东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某宣讲会现场,山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小杨告诉记者,“像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因为起点较低,工作意愿并不强烈。”

记者了解到,之前很多应届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会有“保底”的想法:“不管好坏,先找一个保底的心里踏实。”但这种想法小杨不敢苟同,“工作就找最适合自己的,绝不将就。”小杨介绍,前段时间恒大、海尔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招聘现场,参加宣讲会的现场也非常火爆,五六百人的报告厅,有些学生因为没抢到座位只能站着,而一些小企业可能要清冷一些。

山东建筑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小赵告诉记者,他来听宣讲会并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想了解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毕业后首选是考研,如果考研不成功也打算自己进行互联网+创业,先自己摸索一下。”小赵毕业后的工作打算,是跟同学开一个设计工作室,由于之前承接过一些企业项目,有一定的积累经验。

“70”后家长能提供保障

找工作要看兴趣和提升空间

“95后”的小王是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大三学生,谈到自己将来的就业,小王说“并不着急”。“很多用人单位招的本科生,一个月工资才3000多元,我和同学一起做海外代购,赚得都比这个多,时间也更加自由。”而山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小郑,自己一手创办了“雨点公益”社会服务中心,帮助了很多残障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她还凭借“雨点”获得金奖。

山东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表示,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就有所表现,“自主创业的学生变多,考研、出国深造也成为很多大学生的选择,另外有部分学生愿意用‘间隔年’的形式来沉淀和积累自己,最早追溯到‘90后’,跟‘80后’的就业观有着显著差异。”另外,90后、95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赶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高速期,父辈和祖辈经过积累,可以创造相对优渥的经济条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只有一个孩子,经济条件总是更加宽裕一些,对子女的择业也更加宽容,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山东某驻济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告诉记者,她曾在班上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家里从祖辈到父辈,有两套房产以上的学生能占到一半。“现在80后的经济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房贷,但他们所背负的房贷压力,大部分95后身上可能不会存在,这将更有利于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择业,所以会发现,今年总体而言,参与就业招聘的学生会少一些,以后可能会更加明显。”

另外,60年末和70后的家长经过互联网大潮的洗礼,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对他们而言,相对于子女赚钱养家,他们更加重视子女的个人发展规划。“我曾经与父母商量过,毕业之后可以去体验一下‘间隔年’,这在欧洲等发达国家非常流行,期间我可以去做义工和志愿者,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明白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如果说‘80后’因为生存压力更加求稳的话,我们‘95后’可能更加讲情怀。”小王告诉记者。

“我们慢,不说明我们懒”

大学生就业应该更关注质量

今年7月份,QQ浏览器发布关于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95后迷之就业观》。根据统计数据,52%的大学生选择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奋战到底,48%的小鲜肉选择了“不就业”的道路。在他们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上,网红排在第一位,占比高达54%。“间隔年”则排在95后最爱的毕业去向第五名,从统计数据来看,95后最向往的间隔年方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教育义工、服务业、工厂工人、医疗义工和环保义工。

而对于“不就业”的说法,部分“95后”并不认同,“我们慢,并不说明我们懒,现在海淘、互联网+、新媒体等正盛,就业也更加多元化,社会不应该给我们强硬地贴‘标签’。”

“相对于毕业后还不急于找工作的‘慢就业’,把大学最后一学年作为‘就业年’、四处跑人才招聘市场的就业行为,可谓‘快就业’。”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介绍,对于就业,不能强调统一节点、统一行动。“‘快就业’和‘慢就业’应该是大学生个体的选择,大学生就业不能只看速度和数量,要看就业的质量。可以关注大学毕业生的中长期就业情况,给大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针对大学生的新型就业观,山东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建议,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择业类型,学生要在老师和家长的做好评估,“慢就业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但是应该不是终点,学生在一年的过渡和沉淀中,又会衍生出不同的选择。” 选择“慢就业”的学生,在“慢就业”期间,应该有明确的自我规划,“慢就业”是在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与准备,而不是漫无目的、得过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