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傅是一名青钢搬迁分流职工。今年初,面对再就业问题,年龄大、学历低、没技能的他曾一度心灰意冷。前不久,在李沧区沧口街道人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对一”的帮助下,老张在一家保安公司找到了新“饭碗”。每月两千多元的工资和单位缴纳社保,让他喜出望外。今年以来,青岛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政策、服务双重发力,打造青岛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新强态”,就业“饭碗”越做越大,百姓“找饭碗”、“造饭碗”能力越来越强。1-8月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4万人,同比增长4.2%,实现了经济下行压力下的逆势上涨,全市就业形势整体平稳。
保经济、保企业、保民生,核心是保就业。今年初,青岛以市政府1号文件名义下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25条政策措施,动员全市力量促就业,足见对就业这一民生第一要务的重视程度。连续几年密集出台的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并进一步显现政策导向撬动市场吸纳就业的杠杆作用。1-8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4万人,同比增长4.2%。其中,服务业吸纳就业28.7万人,同比增长9.5%;民营经济吸纳就业33.9万人,同比增长10.4%。“值得一提的是困难群体就业,以前基本只有公益性岗位这一座‘独木桥’,从今年以来的数据看,困难群体就业岗位开发补贴、社保补贴等各类补贴政策正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前8个月,全市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1.9万人,帮扶实现就业1.6万人,其中1.2万人为签订劳动合同的正规就业,约占困难群体就业的75%。
为了帮助困难群体“找饭碗”,今年以来,青岛相继出台《关于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做好化解过剩产能等企业裁减人员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坚决做好就业与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等,取消对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的户籍门槛限制,进一步扩大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对化解过剩产能等企业及裁减人员,有就业需求的实施就业精准帮扶;针对全市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出台17项举措,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4场大型的分流职工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共计2万余个,帮助1600多名分流职工实现再就业,政策扶持创业89人。
劳动者就业技能不高,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提高劳动者“找饭碗”的底气,青岛人社部门着力从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入手,建立实名制职业培训平台,推动培训服务下沉到街道、社区。1-8月份,全市组织技能培训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3%。
创业是更高水平的就业。青岛有关统计表明,每新增1人创业就能带动2人就业,而在大学生群体这一比例更高,平均1名大学生创业者可带动5人就业。为帮助更多人走上“造饭碗”的路,并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青岛进一步打破束缚各类群体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政策放宽创业实体住所登记条件,全面实行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和集群注册;降低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门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离岗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今年前8个月,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2.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210%;创业带动就业3.5万人,发放创业类补贴资金1.7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1亿元。
好的政策要真正落地,离不开务实高效的服务。在政策发力的同时,青岛人社部门不断做好服务延伸的文章,完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目前,青岛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全部社区,69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事项下沉到街道,各项补贴均可到街道(镇)申领;各项补贴申领、审核、审批、拨付等环节从原先2-3个月时间缩短为20个工作日。下一步,包括就业登记、解聘备案、创业补贴申领等在内的28项就业服务事项,都可以通过青岛就业网实现审核、预约一站式办理,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跑腿”。
“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就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从今年前8个月情况来看,青岛就业工作呈现出‘新强态’的可喜局面。”市人社局副局长韩红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业新常态得益于青岛GDP总量不断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三产得到迅速发展,弥补了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空缺。下一步,青岛人社部门将进一步做好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督查工作,确保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落地实转,让老百姓的就业饭碗端得更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