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稳定收入 生活也有了奔头
齐鲁人才 . 2016-08-22发布

18日,记者见到73岁的夏德可老人时,他正在村集体的蓝莓种植大棚内除草,这份工作每个月可以给他带来近2000元的收入。老人笑着说:“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家里的生活情况马上就有了好转,生活也有了奔头。”

山东胶州洋河镇神山后村用财政扶贫资金建设了冬暖大棚,用来种植蓝莓等高端高效农作物,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并直接带动了周边村庄像夏德可老人这样的20余户贫困户就业,加速脱贫增收。

通过精准识别,截至6月底,青岛全市还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7710户、17974人,其中省定3770户、8487人,插花分布在5个区市、62个镇街、2156个村。扶贫开发显然不能理解为简单地给钱给物,如何有效避免“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青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

“青岛市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把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作为最稳定、最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青岛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陈月敏介绍说,青岛市的农业现代化走在全国的前列,目前全市有2700多家农副企业、7800多家合作社、20多个特色村镇、100个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村镇。“这些资源是青岛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非常宝贵的资源,青岛的扶贫开发工作不另起炉灶,充分依托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借机上楼、借船出海,有的是用项目带扶贫,有的是将扶贫资金用在这些项目上,保证当年投资当年见效。”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即墨、崂山等区市。即墨市依托农业园区或种植基地,通过流转土地、吸纳就业、进园创业等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位于即墨的青岛华盛太阳能农庄,在国内首个农业创客空间专门开辟扶贫板块,以优惠政策吸纳贫苦户发展绿色蔬菜盆栽、观赏盆景、多彩苗木种植等项目创业,农庄统一对外推广销售,目前已有5户贫困户进驻,月收入2300元以上。崂山区北宅街道下葛场社区是个省级贫困社区,该区通过精准扶贫“七项工程”的实施,结合下葛场社区位于崂山风景区内的区位优势,为其量身定制了精品果园项目,整合多方资金投入,园区形象得到明显提升。目前园区引进葛根、猕猴桃、蓝莓、树莓等苗木6100余棵,种植面积已达80余亩。

通过积极培育农民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扶贫开发为抓手,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约占青岛市60%脱贫任务的平度,不仅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更是典型传统的超级产粮大县。由于经济基础、人均财力等在青岛市内比较薄弱,贫困人口众多,脱贫攻坚成为摆在主政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考验。平度立足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把产业带动作为治本之策,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脱贫模式。

平度东侯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侯丰明,和三位股东一起成立青岛和冠葡萄产业合作社。周边四个贫困村庄拿出一部分政府扶贫款,购买合作社的60个葡萄大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每个村集体每年可获分红5万至6万元,贫困村当年就可以脱贫。合作社还就近吸纳贫困人员前来务工,该村55岁的贫困人员侯京军患有腰部疾病,干不了重活,在合作社做一些看护等不太劳累的活儿,每月还能赚1400元左右,顺利实现了脱贫。

以扶贫为统领,跳出扶贫做扶贫,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改善农村技术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为此,青岛西海岸新区围绕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构建了“精准扶贫+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打造了海青绿茶小镇、大村菇香小镇等39个项目。其中,海青镇实施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全国最大北茶联盟基地,带动8个扶贫重点村和5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被评为国家AAA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据介绍,为了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青岛市已经将2016年至2018年三年扶贫专项资金5.52亿元一次性拨付到各区市,其中安排经济薄弱镇补助资金6000万元、贫困村经济薄弱村补助资金40740万元、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8505万元。截至今年6月,青岛全市计划投资4.5亿元,已开工建设镇村扶贫项目657个,其中种植业84个、光伏发电项目87个、旅游项目19个,带动贫困户2575户、贫困人口7178人,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目前,青岛全市脱贫攻坚战开局良好、进展顺利,该市计划到2016年底,实现市定标准下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18年底,实现省定贫困村和市定经济薄弱村、薄弱镇全部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