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各地原有的传统产业、低附加值产业、高耗能产业要向“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为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临沭县以抓人才工作为突破口,探索了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政策激励、平台发展、服务保障的“1+3”人才发展模式,积极打造人才汇集的“硅谷”,以人才工作驱动产业升级。
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放眼全球招贤纳才。采取观摩、培训、激励等举措,不断强化企业家的人才意识,让企业成为选才、引才、用才、管才的“当家人”,使组织部门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负责牵头抓总,重点在人才谋划、统筹、协调、服务等工作上下功夫。近年来,我们以企业为主体,本着高端、紧缺、急需、实效的原则,建立了人才“柔性流动”和“柔性使用”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唯身份资历,只看潜质贡献,打破地域、人情关系等束缚,放眼全球广招贤才,重点引进国际领先、行业领先的技术和破解发展瓶颈、攻克产业难题的高端人才。先后从瑞典、德国、意大利、荷兰、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引进外国专家167人次,聘请管理、机械、铸造、液压、医疗、农业和畜牧类外国专家300多人次,实施各类引智项目200多项,帮助企业进行项目论证、解决各类技术、管理难题760多个。如常林集团从瑞典、日本引进的专家团队,研发的多路阀、马达、液压泵等产品,填补了工程机械关键液压件的国内空白,多项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引进的意大利专家普契尼博士、阿尔贝蒂尼博士,为企业高端拖拉机技术的研发做了突出贡献。
二是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人才激励政策制定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企业自主的作用,立足长远,围绕大局,有的放矢,坚持宏观上“加码”、微观上“减负”,做到抓总不包揽、抓大不包办、统筹不干涉,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充分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县委坚持“抓总抓大”,把考核奖励和管理的重点放在用人单位上,从宏观、统领的角度,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发展规划和考核激励办法,掌握人才动态,明确发展方向,调动用人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每年设立5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才用才的奖励和扶持。以用人单位为对象,设立科技创新担保贷款和创业贴息贷款,为创业创新孵化提供支持。同时,把权力下放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抓小抓细抓具体”,给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和人才贡献率,制定具体的技术入股、盈利分成等考核奖励机制和管理办法,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使政策更科学具体、更灵活有效。对于图有虚名、无所事事的“人才”,“去”与“留”由用人单位自主选择。近年来,用人单位先后清退60余名高层次人才,形成了良性人才循环机制。
三是发挥平台支撑作用,促进智力成果转化。坚持着眼当前,顾及长远,把各类人才发展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一方面,自搭创业平台,促进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人才+科研成果+企业”、“人才+科研平台+企业”等多种模式,让人才带着成果、带着项目来,使科技成果在平台上研发,促进人才、智力成果向企业转型、产品升级、经济效益转化。我们在滨海高新区建立了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有项目、有资金的人才自主创业提供平台。同时,依托高端装备制造、新型肥料、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建设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2个,促进人才智力、科技成果、产品研发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借力智库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县内多家企业先后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行业急需人才、研发科研成果。如金宝诚管业受钢材行业大环境的影响,效益每况愈下。经政府牵线后,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同设计研发的“新型粮食干燥设备”产品,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如今订单不断、产品供不应求,使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四是发挥服务保障作用,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积极转换人才工作管理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将管理融入到服务之中,让人才干事创业不仅有舞台、有地位、有待遇,而且无后顾之忧。近年来,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困难,建设了外国专家楼和人才公寓。为外国专家配备了助理、翻译和实验室,建设了欧式、日式专家会所,内设咖啡厅、健身房等休闲娱乐场所,配备适合专家口味的日式、意式、德式菜品。每年组织高层次人才考察休假、健康查体、走访慰问、为外国专家举办圣诞晚会等活动,确保专家在临沭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座谈交流等联谊活动,建立县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定期交心谈心,了解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另外,用人单位也积极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压担子加任务,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建功立业。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对抓人才促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得出几点启示:
一是“引才”——企业“说了算”。企业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处在10、100、1000…… “1”的关键位置,没有了企业这一主体,引才引技等其他工作都成了没有“1”的“0”。要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充分调动企业的“引才”主体作用,放眼全球引进行业领军、世界领先的人才,积极帮助牵线搭桥,让企业在“引才”中尝到甜头、看到希望、得到发展,改变过去政府盲目追求名号、简单追求数量的做法,彻底摒弃企业被动引才、引技的做法。
二是“用才”——岗位“说了算”。人才不是企业的“名片”,而是转型升级的“主刀手”,其作用发挥关键在“用”上。人才数量再庞大、名头再响亮,达不到人尽其才、人岗相适,没有用武之地,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用为本,因岗用才,使人才真正在产业升级、行业难题、发展瓶颈等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切忌病急乱投医,人才抓了一大把,不是“虎落平阳”、“南橘北枳”,就是“滥竽充数”、“空有虚名”,最终企业负担加重,而关键、急需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三是“留才”——服务“说了算”。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想让人才留得下、用得上,必须服务跟得上、政策过得硬。特别是当前各地“抢得人才就是抢得发展先机、留住人才就是留住财富宝库”的意识日益浓厚,形成了千帆竞技、百舸争流的引才留才态势下,更要注重发挥党管人才的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创业扶持、投资融资、成果转化等人才服务体系,营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创业有政策、发展有平台、生活有保障。
四是“育才”——环境“说了算”。时势造英雄。人才也是一样,离不开其适宜成长、培育的客观环境。这一客观条件从小的方面讲,就要不谈条件、不讲关系、不凭感情,海纳百川育才用才,唯才是举,唯能是用,多架梯子、多搭平台、多搞服务,使每名人才都有施展才能、发挥特长的岗位和机会,让人才不断成长、进步。从大的方面讲,要打造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形成鼓励大胆创业创新的良好风气,营造惜才爱才的社会氛围,让人人争当人才、人人向往人才。
推荐阅读